【资料图】
在如此快节奏的今天,996或007的高强度工作太常见了,无论是苦命的大厂打工人,还是轮班制的医护人员,都属于“燃烧生命地赚钱”。
但上夜班是真折寿!白天不睡,迟早崩溃——夜班人患抑郁和焦虑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5-40%,即情绪崩溃;夜班人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风险比日间工作者高出92%,即心脏崩溃;扰乱部分癌症相关基因的活动节律,影响人体内的DNA修复机制,从而增加癌症风险,即免疫崩溃......
近日,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相关研究团队还发现了熬夜的一大新特点——“重男轻女”。研究表明, 熬夜可能会对男性的健康造成特别的损害;相比于女性,男性会更易受到夜间工作带来的“生物钟”干扰,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夜间工作人群。 该研究发表在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上。
首先,研究者开展了小鼠实验去探索“慢性昼夜节律失调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研究者让一组雌性及雄性小鼠分别处于昼夜失调的状态,模拟现实世界中的“三班倒”。为了更贴近真实的“人类夜班情况”,所有小鼠均用高脂饮食喂养,模拟很多上夜班人群的进食方式 (过于真实了) 。 从多层面 (包括基因、微生物、代谢层面等) 对小鼠进行检测及对比后,研究者发现, 与雄鼠相比,雌鼠具有更高的幅度和更强健的活动节律,对昼夜节律失调的适应能力更强。 行为和转录节奏的性别差异 除此之外,“三班倒”的雄性小鼠在各个指标上均出现了更严重的紊乱。具体来说,雄性小鼠出现肝脏转录组节律性紊乱、肠道菌群失调、心血管代谢紊乱如血压、血脂异常等等,甚至与糖尿病相关的细菌数量也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富集;而昼夜节律失调的雌性小鼠,则未出现以上异常改变。 基于性别差异,研究者猜测,这背后 是否为雌激素在作祟 。 为此,研究者移除了部分雌性小鼠的卵巢,使得它们无法再产生雌性激素。在此基础上,再让这些雌性小鼠“上夜班”,结果出乎意料—— 移除了卵巢后的雌性在面临昼夜节律失调时,受到的保护作用显著减弱,这表明雌激素的确起到了重要的昼夜节律失调保护作用。 当然,雌性激素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相比于移除了卵巢的雌性小鼠,雄性小鼠的健康状况更糟糕,这意味着除了雌激素之外仍有某些未知的因素发挥着保护雌性健康的作用。 相比于雌性,雄性体内微生物群受到了严重影响 以上得到的结论仅是基于小鼠实验, 类似的现象是否同样存在于人类中呢 ? 于是,研究者从UK Biobank中收集了92325名英国昼夜轮班工作者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最终发现了与小鼠实验类似的规律: 相比于女性昼夜轮班工作者,男性似乎在“三班倒”过程中遭受了更为严重的健康危害,调整影响因素后结果不变。 具体来说,在受调查的男性中,与日间工作的人相比,夜间工作的参与者罹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更高,也更易出现腹部脂肪的过量堆积——在夜间工作的男性中,有1/3的患有代谢综合征;相比之下,日间工作的男性中患有代谢综合征的更少,约为1/4。 进一步的昼夜节律失调差异分析发现, 平均倒班约十年左右,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了1.071。 相比之下,夜间与日间工作的女性之间存在的昼夜节律失调差异则较小。甚至将工作类型 (例如是医学工作者还是工厂工人) 考虑在内并进行校正后,该影响明显减弱,显著差异消失。 在人类中同样存在性别差异 可见,熬夜会带来一系列的健康损害,尤其是男性杀手!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研究表明熬夜可能对女性的健康损伤较小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毕竟熬夜带来的健康危害性是众所周知的,比如增加患癌风险。 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就将熬夜 (包括昼夜节律打乱的轮班工作) 归为2A类致癌物。之后,由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上发表的研究,更为该理论增添了“人类”层面的新证据。 在对模拟白班或夜班的志愿者进行调查后,研究者发现, 熬夜扰乱了部分癌症相关基因24小时活动的自然节律,使得熬夜党更易受到DNA损伤。 此外,熬夜还会影响人体内的DNA修复机制,使其在处理DNA损伤时出现错误,进而增加患癌风险。 夜班参与者的血液中分离出的白细胞显示出更多的DNA损伤 更为紧迫的是,在最近的新冠“二阳”潮下,更要注意尽量避免夜班,否则恐增加发展为危重症以及住院的几率。 此前,一项研究从国际新冠肺炎睡眠研究中收集到超7000名参与者,结果发现: 与日间工作者相比,轮班/夜班工作者在感染新冠后,发展成中度或重度新冠肺炎的几率升高171%,住院几率增加466%。 夜班人也太难了! 不同工作状态下,参与者感染后的严重情况 不过还是那句老话,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做到不熬夜,保持正常的睡眠,以良好的状态迎接新的一天;而对于苦命的夜间搬砖人,如果不得已夜间上班,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情,少吃高油夜宵,并做好防护!参考文献:
[1]Seán T. Anderson et al. ,Sexual dimorphism in the response to chronic circadian misalignment on a high-fat diet.Sci. Transl. Med.15,eabo2022(2023).DOI:10.1126/scitranslmed.abo2022 [2]Bjørn Bjorvatn, Ilona Merikanto, Catia Reis, Maria Korman, Adrijana Koscec Bjelajac, Brigitte Holzinger, Luigi De Gennaro, Yun Kwok Wing, Charles M. Morin, Colin A. Espie, Christian Benedict, Anne-Marie Landtblom, Kentaro Matsui, Harald Hrubos-Strøm, Sérgio Mota-Rolim, Michael R. Nadorff, Giuseppe Plazzi, Rachel Ngan Yin Chan, Markku Partinen, Yves Dauvilliers, Frances Chung & Ingeborg Forthun (2022) Shift workers are at increased risk of severe COVID-19 compared with day workers: Resul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VID sleep study (ICOSS) of 7141 workers,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DOI: 10.1080/07420528.2022.2148182 撰文 | M、Swagpp 来源 | 梅斯医学 往期 精彩 回顾 | 为什么猫要花那么多时间梳理毛发?细思极恐…… | 8小时睡眠为什么是错的?入睡后你的身体在干什么? | 发“上门强制枪毙”短信是因为骗子智商不够?警方解读 | 和AI网聊10分钟被骗430万!官方:AI诈骗成功率接近100% 科技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奉献阅读“科技工作者”
点分享 点收藏